Liangshan

Inner peace.

选择是一种能力

今年从不同的几个人嘴里都说出了一句话:『有时候选择比能力更重要』。第一次听见这句话,感觉说对了一半:想要有很多选择,首先需要有很强的能力才行,另外选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 2 个月的经历更让我坚信了这一点。

10 月份开始动了想换工作的念头,先说说为什么想换工作。其实我之前的工作可能在一些人看来是非常完美的,甚至是很多工程师的理想环境:公司的纯技术部门,简直是技术部的特种部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实践方案,受到很多工程师和领导的尊重。

但我却感觉越来越不舒服。

我的技术哲学是,不仅要不断学习,更要实践。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我们几个想要推行一些新的实践时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变成小范围的玩具。因为公司几年已经积累了太多工具和代码,基本上该有的都有了。好用不好用是一个问题,但起码够用,所以公司对于改进底层技术的意愿远没有说的那么强烈。这时我想起有人说重构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工程师开心,这下我彻底接受这个观点了。

有时候太安逸真的是一个问题,对于公司如此,对于我来说更是深知这份「美差」不是好事。

几经面试,有了几个选择,而对方愿意给我机会还是因为我在架构部门的独特经历。同时公司也给出了足够的诚意来挽留我,给了新的部门和薪水。在这个过程中,我仍然相信是能力带来了选择。

在得知我在找工作后,有位前辈好心教导我,应该去大公司待几年,刷刷身份,前途无限。或许他是对的,但我想如果是那样,和我留下又有什么区别?除了可能公司名字更加响亮,可以认识更多的技术人之外,「大公司毛病」我想大同小异。得益于身边的几位同事,我对于所谓的大型架构和大牛早已看透了,选合适的方案解决问题而已,我想要的氛围是 ‘Move fast and breaking things‘,这句是来自 Facebook 的名言。说句题外话,GitHub, Google 或者 Facebook 当然是非常有吸引力,但似乎离我还有点遥远,压根也就没考虑。有人能帮我过去一定让我知道,千万别客气。

这时现在的公司出现在我的选择里,看起来很奇怪的公司。

是跨国公司,但又是初创公司;是互联网公司,却还没有自己成型的研发团队;团队的中国人都会讲英文,团队的老外几乎都会讲中文。兼职和外包是当时工程师的主要来源,这些为公司干活的工程师在世界各地,他们用 slask 交流,用 GitHub 托管代码,用 AWS 托管服务器,用 jira 来管理项目,用 xbox 在办公室踢 fifa,用 CEO 戴假发在球场当拉拉队。

一直以来,我坚持认为公司的技术部门应该走精英化路线。 第一,写代码说到底还是创造性劳动,效率和质量与人的能力不是线性关系,我觉得应该接近于指数。 第二,精英喜欢且只喜欢与精英一起工作。 第三,公司不需要因为开展新的业务而大量招聘,举例来说一个传统网站想要开展新的移动业务,只需要找到一个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就可以让所有人都变成 iOS/Android 开发工程师,因为精英乐于接受新的挑战。 第四,最重要的一点,精英基本不需要管理,只要给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方向即可。

这里唯一的问题是精英难找,不过只要找到第一个,只要让他认可你的观点,就一定能找到第二个、第 N 个。在公司达到一定规模时,可以去学校招一些优秀的毕业生。这只是我的想法,没有实践过,比如说公司正在迅速成长,一下子哪来那么多精英可招?我认为精英比例虽小,但找几个满足一家公司的需求还是不难的吧?就看你有没有决心,有没有诚意。

一些迹象表明这个团队有希望成为我想象的那样,几经交谈,我决定加入这里。

让我们再从头看一次整个过程。安逸和挑战,我选择了挑战;去上市公司、留守、创业外企,我根据自己的内心做出了选择。由于这些年的积累获得了这些选择,而这些选择本身代表了我对于技术和事业的理解。